z6com人生就是博

  • 企业邮箱

  • English

国家能源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院士联合会】大湾区院士专家学习贯彻广东省高质量开展大会精神


2月15日,广东院士联合会在z6com人生就是博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2025全省高质量开展大会精神座谈会。中国科研实验室院士高松、陈新滋、张清杰、成会明、叶嘉安、马於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郭仁忠、唐洪武、何镜堂、邢锋、罗锡文、周玉、吴清平、刘良、韩恩厚、陈湘生、杜彦良、印遇龙等来自大湾区或与大湾区有合作的院士专家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深圳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院士主持。


座谈会上,院士专家代表结合各自领域畅所欲言,从助推县镇村基层医疗组织升级、助力县域经济开展、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加快开展氨氢融合新能源、AI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开展腐蚀控制技术及产业等方面为广东高质量开展建言献策。
院士专纷纷表示,要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广东省高质量开展大局中,融入到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大局中,切实将科研成果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产业,努力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大增量”。

0da2074268bd4568b8380d1b2bbc72a.jpg

郭仁忠院士:

将院士凝聚力、人才号召力转化为产业有助于力
136ff8aaf3acf44af30d913a8590a0d.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介绍到,2025年广东院士联合会将把工作跟广东高质量开展和具体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助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持续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院士共同家园”,围绕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快培育开展未来产业,全面启动城乡区域协调开展、低空技术与经济、新能源与绿色低碳、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新材料、未来电子信息、未来生命健康、深海深空深地和量子科技10个专业委员会筹建工作,分专业分领域组队伍,搭平台建智库,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服务产业高质量开展。以汇聚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助力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切入点,办好办实2025粤港澳院士峰会,全面有助于与企业共建产业科技创新学术委员会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院县行动,持续将“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推向深入,致力于有助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支撑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丛斌院士:

持续推进县镇村基层医疗组织升级
521a411cfa178c14eb0f2f9a95ed7eb.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不断关注医疗帮扶,长期以来召开了大量的医疗帮扶活动和实地调研。

在座谈会上,他全面解释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的基本背景。基于背景,他围绕如何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提出了系统、全局的建议:

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拉齐县镇村医疗水平。建议把农村医生要纳入到县级事业单位篮子进行管理,譬如村医顺利获得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就要把他变成事业单位岗,县里的医生可以到农村挂点、巡诊一年,仍按照县里的工资标准,包括镇里的医生也可以这样循环,整个县域下面三级医疗,医生的水平不应该有差别。

第二,要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县乡村医疗体系一体化平台,顺利获得远程医疗解决诊断的问题、顺利获得物流解决药品派送的问题,以办家庭医疗病房的方式来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路途远的问题。

第三,在县乡村推行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中西医结合,不要只依靠西药,有些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功能紊乱的疾病,可以顺利获得中医的体表疗法,推拿、按摩、针灸解决了,减轻老百姓医疗负担。

第四,把健康教育普及到县乡村。100%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7%气候因素,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个人生活习惯占比60%,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使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非传染病减少一半以上。顺利获得老百姓对健康知识的学习,改进自己生活方式和习惯,很多疾病就预防了。

第五,建议省财政为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建设给予资金支持,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六,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从集体经济的收入拿出一部分来给老百姓做医疗知识的普及,甚至是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高松院士:

发挥中山大学医科全方位优势,助力广东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开展
3d71ee0570aa9f28ecff73647ce5a1b6.jpg
中山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举全校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工作,以高校力量助力广东省高质量开展。中国科研实验室院士、中山大学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理事高松表示,2023年8月起中大与茂名高州和清远连州这两个县召开“双百行动”的结队共建,全力有助于地方在医疗服务、产业开展、城乡规划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质增效。中大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各附属医院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全力参与“百千万工程”,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广东高质量开展。截至2024年底,学校各附属医院以各种形式,包括对口帮扶、组团式帮扶,紧密型联动帮扶等形式,在省内各地超过40家各级医院召开医疗帮扶工作。2024年12月,中大在高州和连州医疗帮扶工作获评“双百行动”的首批省级的优秀示范案例。
高州市方面,2023年9月,中大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揭牌了四位教授的“中山大学医科专家工作站”,与高州人民医院在干细胞、营养科学、肿瘤防治等领域召开深入合作。2024年2月,在中大向鹏教授团队的帮扶指导下,市人民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组织和项目同时顺利获得国家卫健委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备案审查,成为全国县级医院首家,也是现在唯一一家成功顺利获得双备案的医院,探索召开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等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根据省卫健委的安排,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帮扶高州市人民医院,2024年12月,附属医院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设立了3个名医工作室和1个南丁格尔工作室。
连州市方面,2023年12月,附属第三医院与连州市人民医院召开结队帮扶,选派资深的专家担任连州市人民医院的院长和护士部主任,提出了实施“1234”工程,即以“打造专科特色明显、综合救治能力强的区域医疗中心”为开展目标,以人才建设、学术建设为主要抓手,打造肝病、康复、体检三大中心,树立“制度管人、流程办事、文化凝心、绩效聚力”四大开展理念,有助于连州市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顺利获得帮扶,连州市人民医院成功入选清远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县级综合医院,荣获“广东省‘千县工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示范单位”称号,取得“广东省县区级癌症防治中心”和广东省首批“国家呼吸医疗质控与管理哨点医院”授牌。同时,连州市人民医院顺利顺利获得了医院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组织(GCP)六个备案专业现场检查和“广东省三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的现场评审,成为“三连一阳”地区首家获此资格的医疗组织。2024年,医院服务的门急诊患者达到50余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操作28197例,同比增长16.25%,其中四级手术1547例,增长24.06%。县域内住院率为92.4%,位列全省第三,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除了这两个县级市,在茂名的信宜市,中大六院与信宜市委市政府合作,挂牌共建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常驻包括副院长在内的11名专家,并支持临床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顺利获得共建,信宜市人民医院成功建设成为当地首家三甲医院,两年以来,信宜市人民医院先后获评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省级创伤中心,最先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从原来的926名跃升至446名,前进了480位。
此外,附属第一医院还帮扶揭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顺利顺利获得三甲医院复审。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也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以高标准创建三甲医院,获评国家级三级医院的卒中中心建设单位,成为国家级高级别的卒中中心之一。另外,顺利获得托管,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也成功晋升三甲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并取得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综合卒中中心的资质。肿瘤防治中心牵头组建了泛中南地区肿瘤专科联盟,构建区域内高效的肿瘤防治网络,成员单位已涵盖省内全部21个地市,共40家医疗组织,近三年累计为2200多例疑难复杂的肿瘤患者给予规范化的肿瘤服务。

唐洪武院士:

把“县域所需”和“华工所能”紧密结合,助力兴业、强县、富民
45552aff1f4386717450868cff7fe9f9.jpg
不断以来,华南理工对广东制造业当家、实体经济为本贡献卓著,形成了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多学科协调开展的综合性学科格局,全面对接广东20个战略产业集群。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工程学更是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有力支撑引领广东高端制造业开展,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表示,在服务“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华南理工持续担当作为,把“县域所需”和“华工所能”紧密结合,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校地合作,构建以大学为创新源头、企业为转化主体、产业为目标导向的创新机制,探索全要素协同开展的“双百行动”新思路,有助于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开展。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强统筹。大力实施支撑“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的华工方案。举全校之力整合优势学科和专家资源,创建城乡高质量开展研究院,配备专职干部,打造“十大组团”精准对接广东高质量开展需求,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院长,每位校领导领衔负责一个组团,还设立了100万元科研专项,跨学科、有组织推进“双百活动”。

二是在科技赋能上强支撑。突出科技优势创建乡村振兴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突出建筑、旅游等多学科优势创建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研究中心、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开展重点实验室等,率先在广东高校设立“乡村振兴学”交叉学科专业硕士点等,规划了鹤山“云龙竞渡”科技文旅中心、惠来三中等20个建设项目。

三是在产业需求上强对接。将学科、科研、校友等方面的优势与鹤山、惠来的地理区位、资源条件、产业企业相结合,组织院士在内的专家团队,助力鹤山华鳌合金、东古酱油和惠来石化产业升级,落地惠来2.1亿渔光互补和屋顶光伏投资等一批精品项目,助力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

作为一名水利人,唐洪武院士重点围绕万绿湖高质量开展和高水平保护提出了建议。万绿湖,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河源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唐洪武院士提出,万绿湖高质量开展需锚定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造世界级“湖泊+”高质量旅游景区的目标,主动融入国家和大湾区战略,做优实行“水文章”,着力打造融水教育、水科技、水产业、水文化、水旅游等于一体的世界级“水谷”。主要建议是:

第一,以水为基,筑牢生态屏障,厚植“水谷”绿色底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塔”,万绿湖要坚持人水和谐、生态优先、全链保护,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治理,有助于“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监测和治理,完善防洪排涝和拦沙治污基础设施,改造湖区消落带,扩大水系统环境容量,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天候风险管控,让高水平保护成为最根本的前提、最突出的优势、最闪亮的品牌,与高质量开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以水为脉,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水谷”绿色引擎。从宏观层面看,水不仅是资源,更是产品,水产品有助于水交易,水交易带动水产业。万绿湖要走好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开展之路,布局、升级水经济全产业链,有助于生态旅游与特色文旅,开展绿色农业与林下经济,打造高端水产业集群,探索形成乡村田园生态CBD,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好生态兴产富民、润泽一方。

第三,以水为径,创新驱动开展,开创“水谷”绿色未来。水科技与水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互促双强。万绿湖要强化绿色低碳赋能科技创新,建立数字孪生系统,打造“水谷”智慧大脑。还要积蓄文化“软实力”,顺利获得挖掘水文化、召开水论坛、组织水教育等方式,向我国乃至世界给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张清杰院士:

开展氨氢融合新能源颠覆性产业技术,加快培育广东新质生产力和万亿产业集群
ed3cc60b6b525f61c2b6cbf67d2f8b95.jpg
什么是氨氢融合新能源?中国科研实验室院士、z6com人生就是博理事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张清杰院士提出,氨氢融合新能源是以氨和氢作为直接能源或能源载体的新能源体系。氨和氢都是零碳清洁能源,都可以顺利获得可再生能源取得。同时,氨和氢可以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相互转化,在不同应用场景互为补充、协同增效。一百多年来,氨都是作为化肥和作为化工原料,但作为一个战略性的新能源,氨具有两大新功能。第一,它是高效储氢介质,含氢质量比17.6%,高于大部分储氢材料。现在氢能产业最大的瓶颈不是上游的氢气制备,而是氢气的跨区域、高安全储运成本太高。比如一公斤氢气的运费为每百公里10元,运1000公里,只是运费就100元。我国在东北、西北地区建设了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制氢设施,其成本大概为15元每公斤。如果拿到广东来用(距离约2000公里),运费要增加200元。如果我们把氨作为氢的载体,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运送到广东。把氨作为高效储氢介质,其运输成本可降低到氢气的1%到1‰,可以解决氢能跨区域、低成本、高安全储运难题,把氢气的经济使用半径从小于200公里增加到4000-5000公里以上。第二,氨是零碳燃料,可以作为燃料大规模使用,为解决我国高温工业“双碳”达标难题给予技术途径。
氨氢融合新能源可以极大拓展氢能的应用领域,包括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与装备、金属加工氨氢零碳燃烧技术与装备、煤粉掺氨燃烧发电产业技术与装备等三大高温工业领域,以及氨氢融合重型商用车零碳技术与装备、氨氢融合航空发动机技术与装备、氨氢融合燃气轮机技术与装备、氨氢融合大功率船舶动力技术与装备等四大高端装备领域。展望广东氨氢新能源万亿产业集群前景,到2030年,广东省氨氢燃料需求量0.8亿吨,产业规模2400亿;带动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两个新兴产业规模5500亿;建陶、金属加工、火力发电三大产业绿色转型规模4000亿,因此氨氢新能源产业集群预测可达1.19万亿元。
z6com人生就是博从2021年开始研究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这是一种颠覆性技术,把传统上作为化工原料的氨的能源属性开发出来。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4月批准依托z6com人生就是博建设国家能源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聚焦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领域的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z6com人生就是博围绕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从高温工业零碳燃烧和交通运输装备这两个领域建立两个中试平台,寻求产业化突破。其中,高温工业零碳燃烧领域的中试平台在2023年建设完成,2024年在陶瓷产业头部企业蒙娜丽莎集团的一条窑炉线上成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该项成果获评为我国建材行业近年来具有颠覆性、突破性和原创性的最新科技成果。在交通运输装备方面,全球首台智能氢复合动力长途重载商用车已完成组装并进行测试。此外,z6com人生就是博的增强型全氟磺酸树脂质子交换膜工程化制备技术已实现量产,高效高通量低能耗氨裂解制氢技术与装备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何镜堂院士:

环境为本、产业为核、人文为魂,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
image.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荣誉会长何镜堂感慨,十年前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与其余10多位情系广东开展的院士们自主发起创建了广东院士联合会。十年来,联合会从最初的十几名院士,开展到如今拥有超380位会员院士的“院士共同家园”,这十年,联合会凝聚院士智慧,服务广东开展,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开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何镜堂院士表示,“百千万工程”是省委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广东省高质量开展的头号工程,在深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他建议顺利获得“以环境为本、以产业为核、以人文为魂”的格局,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最终,依托百千万工程,探索岭南城乡融合的当代生产生活的新范式与田园诗意栖居的现代化路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实质上是对乡村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全面提升,新岭南的生活方式源于与之匹配的生产关系,再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空间与新风貌。这本质上是重构人与土地的关系,使居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何镜堂院士团队正在深度参与多个“百千万工程”的项目,如中新知识城田园生态CBD、英德红旗茶厂综合片区提升,以及岭南城乡建筑风貌的研究等,在这些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在“百千万工程”中,产业是有助于城乡融合开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更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桥梁”。顺利获得“以环境为本、以产业为核、以人文为魂”的格局,实现广东乡村振兴新篇章。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人才吸引的路径,强化产学研协同,有助于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产业成为高质量开展的坚实支柱。
在城市高质量开展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城市建设开展思路要从空间规划转向价值规划。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群协同开展,关注绿色低碳、智慧化和和AI技术的应用。未来的城市竞争将是以城市群组成的区域化竞争为主,要抓住时代机遇,立足新的战略方位,从区域的角度谋划布局。现在何镜堂院士团队正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基础设施高品质建设创新开展战略研究”,助力湾区城市互联互通协同开展。

罗锡文院士:

开展智慧农业,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助力“百千万工程”
69523adade454814079997e30a38a4ef.jpg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开展方向,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现在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智能农机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监事罗锡文列举了一组数据,以水田耕整为例,1个人1头牛1天最多能犁2亩地,1台无人驾驶旋耕机1小时能耕20亩地;以水稻种植为例,人工插秧1人1天最多能插1亩地,1台无人驾驶插秧机1小时能插5-6亩地;以水田管理为例,人工喷雾1人1天最多能喷3亩地,无人机喷雾1小时能喷200亩地;以水稻收获为例,人工收获1人1天最多能收半亩地,1台无人驾驶收获机1小时能收5-6亩地。在提高土地产出率方面,基于北斗的精准导航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0.5-1%,以农田精准平整为例,农田精准平整后能节水20%-30%、节肥5%-10%、增产5%-10%,比传统平地方法提高效率30%。
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在广东增城启动建设了全球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至2024年底,在国内15个省市启动建设了30多个无人农场,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4种作物。经过5年的努力,取得了四大成果,一是突破了四大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和智慧化管理。二是实现了五大功能,包括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长过程实时全监控和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三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如广东增城水稻无人农场2021年种植的优质丝苗米“19香”亩产达到了662.29公斤,而当地的平均亩产为500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了32%。又如湖南益阳千山红镇再生稻无人农场2023年种植的再生稻两季亩产达到了1290.1公斤。再如广西贵港水稻智慧农场2024年种植的再生稻两季亩产达到了1190.2公斤。四是有助于了我国智慧农业和无人农场的开展,如江苏省提出 “十四五”期间要建设400个智慧农场,上海市提岀要建设10万亩水稻无人农场,黑龙江省提出至2025年要建设20个万亩级无人农场,广东省提出要建设一批种植业和养殖业智慧农场,等等。
关于如何在广东进一步有助于智慧农业开展,有四点建议:第一,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场要求地块要大,地块要平,连片种植,灌排设施健全,这些都要顺利获得高标准农田建设来实现。第二,要进一步突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真正实现从自动到自主,从无人操作到无人值守,从单机作业到多机协同。第三,要加快智慧农业的场景建设,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第四,要加快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包括白领、蓝领和基层人才,现在智慧农业相关人才非常缺乏。

刘良院士:

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诊疗现代化、标准化
d126ced6c0b348b0899dead42298742c.jpg
近期,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技术突破引发全球关注,正在重塑AI开展范式。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自2023年底揭牌以来,基于千亿级中西医知识库和临床诊疗数据集,成功构建垂直领域大模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刘良表示,近期将全面接入DeepSeek,即将发布横琴大模型2.0版。建立专病数据库及资料库等私域数据库,将数据库在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进行训练、顺利获得知识蒸馏技术将大模型能力迁移至轻量化小模型,后应用小模型于数智诊间,提高医生诊疗的速率、效率及能力。DeepSeek强大的推理能力适合应用于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快速且精准地进行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助推优质中医医疗下基层,助力我省“百千万工程”。接入DeepSeek有个好处是大模型转为小模型,如果都是大模型,需承担高昂的算力成本。将中医传统诊疗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大大提升基层医疗组织的服务能力,使基层医生也能借助智能系统开出凝聚名老中医智慧的“好处方”,这种技术转化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缓解中医人才短缺问题。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医疗与科技资源,开拓中医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有中医临床数据多、算力强大、算法创新等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刘良院士表示,人工智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利器。当大模型获取足够多的数据,针对特定疾病足够“垂直”时,大量新知识也会“自动”从模型中涌现。也就是说,“喂”进去的数据都会变成AI“生长”的营养,经过训练后的大模型会更加聪明。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中医药是一套复杂的科学体系,尽管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价,但部分仍依赖于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撑。比如脉诊,在柔性传感器的加持下,脉诊信息也能实现图像化,当累积一定数据时,就能对大人群的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未来,大模型有望形成一套涵盖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药物选择、追踪等完整技术链条的系统,为临床医生给予一套科学诊疗建议。
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筹备不到两年,现在第一期已启用,二期正在加快建设中,预计面积扩大到6万平方米。一方面,实验室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召开合作,正在探索横琴和澳门科技人才的共享共聘机制,另一方面,实验室将在澳门开设分中心,携手更多国际化、多学科背景人才参与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中医药新药研发与产业转化是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的发力点。如今,实验室已打造全球首个“一站式、无人化”中医中药创制平台,从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提取到药物活性测试,均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

韩恩厚院士:

努力打造千亿级腐蚀控制产业集群
f1928be75446d1ca304614a80368c963.jpg
三十余年深耕腐蚀控制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韩恩厚表示,腐蚀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据(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报告,每年腐蚀成本约占各国GDP的3~5%,远远大于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总和。随着工业的不断开展,腐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我国的腐蚀总成本约占当年GDP的3.34%~5%。由此推算,广东省的腐蚀成本约为0.48~0.7万亿/年。同时,每年数以亿万吨的材料腐蚀与失效产物不予控制的流失到自然环境中,不仅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其中具有毒性的腐蚀产物(重金属离子等)顺利获得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呈指数倍的聚集后,严重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对生态平衡产生极大的破坏。
高质量开展离不开腐蚀控制,腐蚀控制涉及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腐蚀控制技术是培育和开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广东开展腐蚀控制技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广东经济总量陆续在36年居全国首位,产业基础好,譬如腐蚀控制方面,广东是涂料大省,国外大品牌涂料均在此有一定布局。现代化工业不断开展助推了腐蚀控制技术的旺盛需求。二是广东位处中国南方,天气潮湿又靠近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发达,对腐蚀控制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三是广东相关人才培养能力及学科优势明显,腐蚀控制科研、技术、人才储备雄厚。因此,广东有助于千亿级腐蚀控制产业集群的形成,实际上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期待今年在“有组织”的努力下,将正式启动千亿级腐蚀控制产业集群的有助于工作。
在产业维度,广东的汽车、化工、基础原材料、家电等产业基础雄厚,已形成多个万亿级传统产业链。港口码头地下基础设施、电网、电信、新一代钢铁与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需要腐蚀控制技术的赋能与加持,在传统制造过程中引入先进的腐蚀控制技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绿色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显著提高产业附加值。广东的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能、氢能、低空飞行器、海洋装备、风电等新兴产业,更是离不开腐蚀控制的加持。对未来产业更要下好腐蚀控制的先手棋。因此,广东要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应从产业应用与技术创新支撑两个维度进行有助于,加快实现千亿级腐蚀控制产业集群的形成。
现在,广东开展腐蚀控制产业存在腐蚀控制产业链尚未形成、缺乏与产业融合共性创新平台、技术与产业标准体系严重不足、自主腐蚀控制技术供给待强化等短板。为了支撑广东千亿级腐蚀控制产业集群的稳定开展,一是解决重要建筑与关键基础设施的防腐难题,打造腐蚀控制标杆引领工程项目;二是加快布局产业链条,构建干亿级腐蚀控制产业集群;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和平台,支持腐蚀控制产业集群建设,比如建立腐蚀控制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干亿级产业的国家级孵化基地、系列腐蚀控制创新联合体等;四是全力突破关键技术,布局腐蚀控制领域重点攻关专项,努力有助于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五是有助于腐蚀控制相关技术的标准体系出台,强化广东腐蚀控制地方标准建设,加强ISO系列标准建设,力争10年左右让广东成为全球腐蚀控制技术标准高地。综上,可以5年内打造出千亿级腐蚀控制产业集群,有望10年向万亿产业集群迈进。